数据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资源。近年来,我市各级部门、各行业大力推进智慧平台建设,如市旅委的“智慧旅游”、交通局的“智慧交通”、民政局的“智慧养老”等,极大地方便了市民,推进了工作,提高了效率。但我市智慧平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,亟需引起关注:
一是“信息孤岛”现象严重。平台建设分散,对数据信息资源的开发仅局限于行业、部门内部,造成“拥而难用”;平台各有各的端口,没有统一标准,造成“统而不通”,无法汇集形成大数据;与公共服务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,如市民出行、政府公告、物价信息、周边及停车库、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查询等,不能在统一的平台上收集、管理、查询,产生“汇而不慧”。
二是财政投入压力较大。目前,智慧平台建设大多依托政府直接投资或政府主导投资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市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投入预算2016年约7500万元,维护成本约占5%;2017年约7200万元,维护成本约占5%,不仅财政负担较重,而且客观上造成了市场参与度少、重复投入等问题。
三是数据信息利用率不高。目前我市部分领域由于数据未开放、更新频率低下等原因,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,与贵州、杭州、广州等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。如杭州早在10年前就已推出统一的市民卡,在2015年推出了智能支付手环,同时在交通医疗、城市建设、社区服务等方面积极推进政务数据的开放和运用。
针对以上问题,建议我市建设城市数据综合管理平台,建立“数据大脑”,推进智慧城市建设。具体建议如下:
一、做好顶层设计
建设城市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持续投入和长效管理,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大量的统筹协调问题。建议一是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湖州市城市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办公室,破除部门数据利益分割,从源头上打通大数据产生和互通渠道,推进大数据基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二是科学安排城市数据资源服务平台的数据架构、数据处理、数据服务、数据运维等,每季度专题听取推进情况汇报。三是吸引华为、阿里巴巴、腾讯、软银等大投资商,对网络基础设施、标准体系、产品架构、数据分析、决策支持、专项应用等进行设计和投资。
二、优化投资模式
建议采用“PPP+资本市场”的商业投资模式,政府部门提供公信力支撑,运用特许经营、购买服务等方式,由社会专业投资者牵头自主构建平台,并为其他机构提供开放端口。此模式可大大减轻财政负担,降低投资风险,同时通过社会投资者专业化、高效率的运作,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,并衍生出相关信息产业。
三、整合数据资源
按照先易后难,服务城市公共管理,服务政府决策分析的原则,将各职能部门的数据逐步统一纳入平台,形成城市管理、社会治安、安监运急、环境保护、公共交通、经济发展等六大模块,并积极推进数据的统一管理、开发和利用,实现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、多层级的共享,切实提高数据利用率。同时在提升政府行政效能、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,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力并转化为应用,做大做强我市信息经济产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