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制造2025”是我国立足于国际国内产业变革大势,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、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部署。2016年2月,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在全国开展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后,市委、市政府迅速响应,综合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特色优势,认真研究制定了《湖州市创建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》,并上报工信部,积极争取。
我们认为,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市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,取得了明显成效,为创建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。但同时与先进地区相比,仍存在着制造业总体规模不够大、产业结构不够优、产业链不够完整、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。而创建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是我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加快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。为此,建议市委、市政府牢牢抓住这一难得机遇,充分发挥优势,着力补齐短板,聚力示范创建,助推湖州工业经济赶超发展。
一、趁热打铁,全力争取上级批复
我市申报创建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前期工作已有明显成效。今年3月,中国工程院组织有关专家来湖进行了调研论证。建议近期根据此次调研论证结果,突出我市开展试点示范创建的特别意义以及基础优势,设计好工作载体与抓手,特别是针对中国工程院对我市下一步工作提出的发展方向及重点,进一步明确任务书、路线图、时间表,并加强与国家工信部的对接沟通,力争上半年获得批复。
二、聚焦关键,争取重点领域突破
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的核心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。为此建议对照《中国制造2025》,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,并依据我市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,坚定不移地把“两山”重要思想作为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根本遵循,坚持以绿色智造为主线,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、智能化改造,大力发展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三大智能制造新兴产业,做大做强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、现代农机装备、环保装备等绿色制造产业,加快智能制造在金属新材、绿色家居、现代家居、时尚精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应用,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,并着力在重点细分行业中求突破,从关键配套产品向终端制造产品拓展,不断延伸产业链,构建以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。
三、完善政策,构筑相应保障体系
建议结合近几年出台的工业强市、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等系列政策,按照继承与创新的原则,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,重点在“人才集聚、技术创新、金融服务、财政资金、要素配置、企业环境”等领域推进改革,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,形成与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任务实施相适应的政策配套体系。特别是在金融改革方面,深入推进绿色金融综合改革,扩大企业融资渠道,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,加强对企业的投融资扶持;在要素改革方面,重点完善制造业布局规划,创新用地供应方式,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,提升要素利用效率;在财政投入方面,统筹优化财政支持政策,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;在企业环境方面,加强制造业合作招商,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、推进政务资源开放共享,促进企业降本减负,全面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。
四、形成合力,共同推进试点示范
建议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,积极指导企业争取上级相关政策,全力参与试点示范城市创建;强化部门协同,紧紧围绕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创建目标,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,完善相关支持政策,努力形成政策合力、工作合力;充分发挥县区的平台、载体作用,鼓励县区积极申报创建省试点示范县区,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重点和创新模式,为全市推进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基础。